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五花城邬姓渊源

    信息发布者:海红果
    2017-04-28 10:25:47   转载

    说起河曲邬氏的源来还得先说说邬姓的姓氏渊源
    河曲五花城邬姓渊源(超长)[图1]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陆终四子求言的封地邬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邬姓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陆终第四子求言受封于邬(今河南偃师),其子孙以受封地名为姓。

    第二个渊源:源于赢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大夫邬臧的封地邬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支邬姓,是从司马姓中转变来的。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地方叫邬(今山西介休),而晋国朝廷派一个叫司马弥牟的贵族去治理邬郡。后来司马弥牟的后代,一部分人还是姓司马,另一部分人却以地名为姓,世代姓邬至今。

    得姓始祖:司马弥牟、邬臧。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这位司马弥牟,也曾登名于左丘明所着的伟大史书《左传》,该书的“昭二十八年”指出:“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可见得邬姓的这位始祖,曾经是晋国一位相当显赫的人物。《通志氏族略》说:“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也是晋国的重臣,所以才有资格拥有食邑。根据这两段记载,邬姓的发源之地相同,但他们的始祖则有两位,而且得姓的时间也相差了好几百年,后世的邬姓人士究竟谁是出于司马弥牟,谁又传自邬臧,真相虽然已不可考,无法确实地追本溯源,然而不管哪一位才是自己的真正始祖,邬姓人士还是很有资格以自己的姓氏为傲的,因为这两位邬姓始祖,都曾经是当年晋国的重要人物。《左传》上面,还曾提到过“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一事。这个属于郑国的邬地,根据考证跟后世的邬姓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因为这个邬地,指的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一个地方,与山西省的邬邑,有着一段不短的距离。邬氏后人奉司马弥牟、邬臧为邬姓的得姓始祖。

    在一些较早的邬氏家谱当中记载了邬氏历代源流:

    邬商音属金高阳氏——后唐虞夏商周俱居郧子国(湖广郧阳府郧阳县)于昭公二十八年封司马弥牟为晋大夫(山西大原府汾州介休县)至春秋晋大夫-----藏食采于邬因氏即

    着旗常于鄢郢——春秋 臧仕晋时鄢郢等地偈乱 臧出兵平乱有功封晋大夫故名著于鄢郢。

    隆誉望乎豫章——明朝景和江西瑞州府新昌县人,因其父为都堂尚书,嘉靖永乐公主充侍卫三十年命入阁,景和以不谙玄理辞曰:臣愿洗心涤虑效马革裹尸之报,上怒曰:景和故出不利之言当拟怨詈律姑革爵。隆庆初复爵,入侍经筵景和,尚公之日礼曹毛三江课以联曰:御沟水泮拾红叶。对曰:金屋春深见艳花。

    棠棣占巍科之盛——兴伯、文伯江西人,兄弟同仕宦显赫,时称占巍科之盛。

    道学宗孔圣之传——春秋,丹(单)字子固(家),山东聊城人从学于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宋理宗御制赞曰:杏坛受教子固其英抠衣侍立善训思明学业日进惟德斯馨宜崇厥祀宠爵聊城。唐玄宗命崇祀孔庙追封铜鞮伯,宋真宗加封聊城侯。

    濡毫人号栖鸦——晋,彤善工草书人称如寒林栖鸦。

    济溺时推度鹿——宋,大昕字东启,广东河源骆湖人,政和三年进士,任广州佥判,升任广西南宁道监察御史。广之东道滨海往来舟楫患溺,公运思殚神开一水港,以通舟楫,东起东州、西接黄水湾,延柔一十余里,以鹿可跳过为度,因名鹿步窖。今广州有鹿步司,由是舟行免溺人多称便,至今犹被其德享祀河源乡贤祠,福建参政吴高怀惠阳人,赠大昕公诗云:虎头门外浪如雷,舟楫舳舮难往来(舟楫往来几度摧),竭力劳心开鹿步,先生真抱济川才。

    布政新猷亲贤乐利惠清海——宋,讳孝臣,广东龙川鹤市人,嘉定元年进士,任广州清海军佥事,德加军民着声清海,载邑志。

    民怀旧德遮道攀辕满肇罗——清,象鼎,浙江仁和县人,顺治已丑科进士,官任肇罗道,施德行仁,解组日,民怀其德竖碑攀辕不忍忘。

    善道授贤 嘉猷裕后 世家衣冠习社律谕,治狱多衿恕无含冤——讳邬弘当日为廷尉,治狱多衿恕无含冤,教授生徒训诲有善道裕后,有嘉猷躬终河南尹,子孙荣显封公一位侯,三个廷尉,七个刺史,侍中二十人。

    还有其他的资料邬氏源考

    汉字“邬”字的含义有二:一为“古城名”;二为“姓”。邬姓收在“百家姓”中,分布甚广。

    此外,春秋亦有“邬”地属郑邑,后入周,在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

    求言受封食邑之“邬”是否就是后来司马弥牟为大夫之“邬”地?而一千多年之后出现之郑邑“邬”地,与前述的两处“邬”地又有何联系?由于年代久远,又无确切文献资料记载,尚无法作何定论。据《左传• 隐十一年》所载,有“周桓王取邬之田于郑”之说,据考证此“邬”地确为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之“郑邑”所属。“邬之田于郑”,是否为同一来源之“邬”氏后人。凡此总总,是否说明邬姓本就源于一室,并无其其它来源?

    现世邬氏后人在浙江奉化、江西、广西柳州等地。在泰国亦有流传。

    据江西《邬氏族旧谱引》言称:“窃闻之程子曰,宗子陆废后世谱牒,犹有遗风谱者,所以纪姓氏之后出序昭穆,使不相紊也。按谱始重于晋,再盛于唐,迄五季纷乱,钜家世族谱牒什存一二,间有补缺,稽余其夫真亦众矣。我邬受姓自周未子家,为孔门高弟从祀。文庙封颖川候,迄两汉南北朝世有簪缨。至廿十五世祖宜春拜廉访,廿九世祖应华从驾南征,殒身护国,若官大宗伯者,我三十八世祖启公也。若官翰林工草书人称其势如寒林楼鸦者则我四十一世祖宏敬公也,厥后子孙踵仕于朝历四十四世祖名-- 者生子三,长曰徙,居鄂之咸宁,次曰咸,居浙之钱塘,季曰衮,居抚之战坪。我宗嘉祷朝衮生子良肱良京良--。良肱发迹贤科宦半城,良京任户付,后徙居焉然。我祖良肱亦生子三曰梅溪曰梅轩曰默林。溪房乃祖产;轩居留丰城;林房居严垛。伯仲殆星分矣,今难虽岁时,来往络绎,第恐世远情疏,水木本源不知所自,未免有视同族如异姓者。老拙兹年耆株守少林,暇日亲得谱编之,旧因聊笔甚,梗概以俟,我族后览考本支世系犹运之拿也是为引”。

    邬姓起源南昌,祖宗司马弥牟。根据‘姓氏考略’的说法,邬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陆终之子来言。依照太史公司马迁的考证,颛顼帝为黄帝的孙子,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吴回;重黎、吴回先后为帝喾的火正、号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依次为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如此看来,陆终则为颛顼帝高阳氏的玄孙,于陆终第四子会人(即来言)的邬姓,则是名正言顺的黄帝后裔了,这一古老的家族,繁衍到汉朝时,搬迁到长江以南的江西境内。又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考证,春秋晋国时的邬郡太守司马弥牟的后人中有以邬姓的,这个邬郡,是在公元前514年晋分祁氏采邑置七县,邬是其中之一,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北。

    邬氏历史名人,春秋时晋有邬藏,唐代有工草书法家邬彤,宋代有学者邬克诚,明代有驸马都尉邬景和,诗人邬左卿、邬赛贞、博学经史的学者邬良佐,着有《道学统宗内外二 传》。清代有文士、画家、琴家邬希文。

    邬氏堂号为‘太原堂’。春秋以前的邬姓家族,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后来到了战国秦,汉统一时期,有一部分邬氏子孙迁居到河南许昌,禹县一带落户。在山西的人家便世代相袭‘太原堂’,在河南的人家也有沿用‘颖川堂’。

    有谱载邬氏考

      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春秋时为晋国,战国时属赵,更名为太原。叔虞之后,晋侯、武侯、成侯、厉侯、靖侯计五世大约共二百二十余年。靖侯宜臼以后,世纪载有年号。凡二十五传,至顼公二十年,又得三百三十年。是时以司马弥牟为邬大夫,按弥牟为平公之孙、昭公之子,邬臧之弟也。兄有罪,而弟受采国之典也。生子谷。谷于周景王十五年生单。单字子家,至敬王六年学琴于孔子。既而问礼,孔子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子家公欢曰:奇福不如至义。子家公生五子。惟骥与参同之后最盛。今日居平阳蒲阪、浙江宁波并金山祈门者,参同支派也。由开封南阳迁江西及湖广、四川、贵州者,骥之苗裔也。族分二大支,其来久矣。故惠中公辩之独详焉。倘非临颖南阳之族,谬附于奭shì公璇公之谱。我介休之衣冠,当弗假易也。

    司马弥牟的“邬大夫”,应是他的爵位称号而不是官职名称

    根据这些家谱及一些地方志记载,邬姓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因为地域、战争、商业、政治等等因素,伴随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一样不断地迁徙繁衍;使邬姓子孙流传分布于华夏各地。目前已经知道的邬姓聚居较多的地方有:

     西:萍乡市;赣州;修水县;上奉镇;上犹;于都;崇义;云都;铜钵山;兴国县;长宁县;龙泉县;长宁县;萍乡;杨梅背;南康市;丰城

    广 东:广州香山;番禺南村;河源;惠州;梅县;紫金;龙川;东源;大埔;深圳;博罗;连南;惠阳;连平;高要;五华;兴宁;南雄;怀集

     江:嵊州市;舟山;浙江宁波;嘉善;北仑邬隘;宁海;奉化西坞;诸暨;普陀山;石浦;余姚;温州虹桥镇

     川:重庆云阳;重庆垫江;宜宾;内江;泸州;隆昌;荣昌;永川

    广 西:昭平县;恭城;平南;容县;柳州;桂林

     苏:昆山;无锡;玉祁;无锡华庄;盱眙;徐州;兴化市;镇江;苏州

     东:诸城市;五莲县;莒南县;临朐县

     南:潢川县;商城县;光山;信阳

    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包括已并入该镇的蔡路镇);上海奉贤邬桥;南汇邬店村;

     北:武汉;湖北邬阳乡;湖北孝感;龙门;王坪;鹤峰县邬阳村;

     州:熄烽;

    内蒙古:呼和浩特;萨拉旗;包头;乌海;五原;鄂尔多斯;

     南:昆明市西山;区福海乡;双江镇;

     西:河曲;

     徽:滁州;金寨;

     建:武平;

     南:醴陵。。。。。。。(待补全)

    其中广东、广西、江西、浙江、山东、河南等地的邬姓较为众多,家谱有较多的保存;对邬姓历史考证有较大的价值。但尚有许多地方因为种种因素使留传的家谱等资料散失,对目前的渊源考证就比较困难!

    去年在网上有和河曲的邬鹏祥联系上,得知其住地有较多邬姓宗亲居住;特在同年4月专程赶赴山西河曲;得到邬军、邬鹏宇、邬二飞等宗亲热情的接待,尤其鹏宇宗亲在百忙中专门陪伴,四处走访;经过当时对当地邬姓几个住地的走访,拜访了较多的年纪在七旬以上的长者;基本考证出山西河曲一支邬姓宗亲情况。河曲一支邬姓的先辈在明代(大约洪武2年)自河南至山西洪洞大槐树再至河曲(当时为口传)。目前居住当地的分为3支:四甲、六甲和八甲(其中流传四 六不分家的传说)。根据当时在五花城找到的“云’(一种谱堞)分析,上面记录的历代祖先备份看来,基本最早的年代和口传相符;再至常家墕的宗祠考察,邬氏宗祠的建筑年代也在明清时期。综合上述我认为当时的口述的一些资料还是可信的!遗憾的是有几千人群居的地方,没有留下较多的文字资料给予后人的考证;这让考证就困难了许多!

    当时在当地考证到了六甲和八甲的“云”及一些文字/口传资料,其中大部分人都说到以前走西口时当地有较多的邬姓人去了内蒙。而且经过分析去内蒙古的邬氏应该有多支,分多次迁移过去的。当时邬二飞宗亲提供了五花城出去的邬宝恒(现内蒙古政协付主席)宗亲的电话,回来经过联系得知,在内蒙古有很多的地方都有邬姓人居住;加之在一些资料上看到当时河曲去内蒙的人占的比例较大,有“十去其九”之说;就有了想去内蒙古访宗的念头。

    和邬宝恒宗亲多次联系后,这次终于成行(2007-6-9)。去前和邬鹏宇约好,经山西河曲与他同往内蒙。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见到了邬宝恒、邬敏、邬岚、邬亚军、邬翔、邬刚。。。。。。众多的宗亲,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和较大的支持帮助!邬宝恒宗亲更是派车派人带我四处走访,使我这趟内蒙古之行有了很大的收获。经过多处的走访考证,基本可以看出目前居住内蒙古各地(不完全考证)的宗亲,都是在不同时期自山西河曲迁移过去的。更在萨拉旗党三尧找到了填补五花城资料空白的四甲的老“云”!

    在走访的过程中,所拜访的一些老人的口述,为考证当地和河曲邬氏的资料提供了较大、较多的依据。当中的“邬阴阳”的传说与河曲的邬姓较多相符)在河套地区有较多的人知道邬姓作阴阳先生的),有关于几甲的传说更加增添了资料;还有对不同时期的迁移给予了时间上的定位(这个是有较高价值的),比如对八甲传说为吴改为邬姓等的传说,对河曲一些人物的补充叙述等都是有据的。当中更是在巴彦卓尔见到了邬庭芳的后人,邬刚(邬庭芳的儿子)夫妇和他们的儿子邬雪峰。对邬氏名人邬廷芳的资料考证有了意外的收获!

    根据二次的考察走访,现在对山西河曲一支邬姓(包括去内蒙古的)有了基本的线索:

    明洪武2年自河南偃师,一户邬姓兄弟三人中的二兄弟,应当时朝廷的起户举家迁往山西;关于当时明代戎边移民的情况可以见相关资料(在以后我在整理出来)。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这个地方登记注籍后被发往河曲,最早到河曲的邬姓居住于河曲东南的常家墕(建于北宋的一个军事驻防地)这个地方,旧称常家寨。【在这里应该交待一下众多山西姓氏都有为洪洞大槐树发源的传说;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位于黄河户口瀑布下方,为一冲积性平原;旧为一驻兵的好场所,故明代在此处设立较大的驻兵机构;当时为了防边,广修防事(明长城等)城塧,使用较多的士兵驻防边线,以防外族入侵。这样一来这些大量驻防在西北地区士兵和修筑城墙防御工事的劳工,他们的给养和生活就成为了朝廷需要面对的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朝廷就想到了移民养(抚)兵的策略。还有当时修建边防的长城、军事驻地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工人劳力,这也成为需要大移民的较大因素,这样众多的内地百姓就被朝廷起户迁往边地。因为当时的连年战乱,边地的政府(衙门)机构很不完善;朝廷的大移民(户籍)管理就只有使用军队来管理,所有移民的百姓,都需要在管理的地方拿到分配到各地的户籍(或者是由管理部门下发的),才可以到规定的地方去安置生活。因为当时明政府的边防军队(也在管理移民)管理中心在洪洞县大槐树这个地方,这样就有了山西众多的姓氏都为洪洞大槐树的祖籍了!】

    在常家墕生活繁衍了多年,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当地水源匮乏;逐步有邬姓家人逐年地向外向附近有水的田地好的地方迁移;经过多年的迁移,现在常家墕老地方已经无人生活(目前只有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在看守祠堂)。他们目前在河曲居住的大都生活在五花城、邬家沙梁、小埝墕等地!目前在当地大约还有6000多邬姓人生活。在河曲流传有走西口的传说较为丰富,说在以前当地的人因为生活大部分迁往外地,在方志上记载最多的地方人口十去其九;我们的当地邬姓宗亲同样的大部迁走,现在留在当地的只是较少的一部分了,就这较少的一部分都有几千人,可见当地邬姓应该是一个较大的支裔。迁移出去的邬氏宗亲大部分去了口外(内蒙古地区),还有向内迁的(偏关晋中等地);目前还发现在陕西、宁夏等地有河曲的邬姓。但是当地的大部分迁移人口都是分不同事情迁到了内蒙。

    邬姓迁往内蒙的人口经过略考,是分为这么几个时期迁移的:

    1. 晋商发达时期:

    河曲在以前是一个较大的水路码头,内蒙古地区的很多物资都可以直接经过水路用船放到这里;商人的物资又可以从这里渡黄河向内蒙各地进入。当时晋商鼎盛时期这样大量的货物运输肯定会需要较多的人手,邬姓为当地的一个大的姓氏群体居住,就会有不同角色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承担各种工作(从商或帮工等)逐渐分散到晋商在内蒙经商的各地。其中当时在包头的较多(目前还有迹象表明,内蒙古现在生活的一些宗亲最早到内蒙古就是生活在包头附近)。

    2. 清道光10年:

    在清道光10年山西河曲地方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在当时有以前随经商走过内蒙的当地人,知道在内蒙河套地区有较多适合生活居住的地方(主要是水利好、土地多、当地牧民容易大交道等,便于开荒农作);这样一家家、一户户都随即向内蒙适合生存的地方迁移了。这是当地迁移出去人口最多的时期。这部分人口大部都在当时流到内蒙古的准旗拓县萨拉旗巴彦卓尔的五原等地(现还有较多的人口在当地居住)。这个时期的定位在麻花尧87岁的邬志贤老人口述中可以推算时间的准确:

    其父亲邬连锁祖父邬世合曾祖父邬修雨5、6岁时自五花城到内蒙古十里长滩南(红口里)。其曾祖父60多岁去世,那时他的祖父才十几岁;在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家里人(五花城d的)都迁移到内蒙。道光10年距离现在162年,这样他们是在那个时期迁移的时间定位应该是比较正确的。

    3. 其他时期:

    主要是战争时期,连年的战乱使一部分人为躲避战乱,迁移到较为安定的地方生活。比如日本人对河曲等地的轰炸,致使许多老百姓为避免战火而离开家园,但战争时期少部分还是参加战争的人员,这个在近代的较多;邬庭芳(傅作义的部下,当时有很多的山西人随傅作义的军队到了内蒙)的后人就使还生活在内蒙古巴彦卓尔。

    除以上的几种情况外,应该商有其他的原因迁移的,但数量较少、原因众多无法一一考证了,只待以后慢慢的补齐!

    因为缺少较多的文字资料记载,当地大部分的资料都是口传的;故考证都很困难,这里只是将能整理出的资料记录下来供今后在详细考证。

    整个山西目前只是发现河曲这个邬氏的支系,在河曲内蒙古都流传当地邬姓分支的传说主要分三份崇陵都四甲、崇陵都六甲和崇陵都八甲,但在当地大部分的宗亲都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知道四六甲不分家、不通婚。包括内蒙古众多宗亲都是一样的传说。这个问题经过考证当地的地方志和相关资料,再加这次到内蒙的考证;有了较为清晰的线索。“都”与“甲”全部都是明清时期的一种户籍制度,只是为了居民的分散防止流离,当时朝廷制定了一种都甲连座制度(详细的见相关历史资料)。当时河曲地方分为三都后来分为五都,我们邬姓在当地居住的地方“五华城”为崇凝都所管辖范围内;故都为崇凝都几甲就较容易理解了。

    目前还有没有探访明白的就是根据传说河曲当地邬氏为明洪武二年,自河南偃师迁往山西的;河南的这个上源到现在还没有联系上。在当地传说当时(洪武二年)因为移民的需要,邬姓兄弟三户有二户迁往山西,在河南当地还有一兄弟;故有四 六甲两家不分家之说。这个传说在河曲、内蒙较为普遍,根据考到的“云”两甲之间亦多象仿;始祖名称上看来基本如出一支。当时分开时候还有刻下的弥乐佛的佛像为据!八“甲”应该是在稍后的时期移民过来的。目前多方的找寻,还没有河南的宗谱或有流传与河曲宗源类似的!这个同样是今后考证的重点。

    关于四 六 八 “甲”的这个甲,是当时的一种户籍制;详细可以参考明清时期的地方志;这里附上河曲地方志中的图片,从中可以看出崇淩都 甲的记录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