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黄河文化奇葩“西口河灯会”

    信息发布者:海红果
    2017-09-09 08:43:28   转载

         山西河曲,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与陕西府谷、内蒙古准格尔旗隔河相望、一衣带水,自古便有鸡鸣三省之称。这里是九曲黄河之一曲,风景独特、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更是天下黄河第一曲的《走西口》、享誉全国的二人台的诞生地。这里至今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民俗:西口河灯会,又称放河灯

    放河灯源于佛教佛事仪式中盂兰盆会的照冥荷花灯,农历七月十五称 " 中元节 ", 又称 "盂兰盆会 "。盂兰盆为天竺语意为解救倒悬,即救度亡灵倒悬之苦。传说释迦牟尼弟子目莲看见自己母亲在地狱中受苦如处倒悬求佛超度,佛师让他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之时备百味果供养十方僧众使其母解脱,从而形成盂兰盆会。放河灯其目的是普渡落水鬼魂或其他孤魂野鬼,民间说法是鬼魂托着一只河灯,就得以投生,故长期以来民间视放河灯为做善事。

      河曲西口古渡黄河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举行西口河灯会盛大活动,届时禹王庙古戏台唱戏三天,吸引着两岸三省万千民众前往。

      河曲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的黄河东岸口,历来河渡繁忙,船工辈出,被称为河路汉的船工常年走险于变幻莫测的黄河之中,死难者无数。更因历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贫、灾祸不断,为了谋生,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于是孕育了悲苦高亢、凄婉苍凉、催人泪下的民歌走西口。然而在众多走西口的汉子中,他们阔别家园、背井离乡,带着亲人的牵挂一头扎进大漠里,有的人就再也不能复还,更不能够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但是家乡的父老不会忘记他们,于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西口古渡黄河边举行西口河灯会为他们招魂,悼念他们,祈福未来。明万历《河曲县志》载:明弘治十三年,知县李邦彦率众祭奠大禹,放河灯。清道光年间重修的西口禹王庙壁画上至今留存着依稀可辨的河灯盏盏漂流、官民牵牲祭祀的宏大场面。

      今天的放河灯活动仪式更加隆重,场面更加壮观。放灯更多得是为了祈福,增添了许多娱乐性和时代气息。灯会期间,十五日上午,举行祭禹大典,僧徒诵经做法事道场祈求神禹体恤百姓、消灾免难,保佑风调雨顺,和谐富庶、安居乐业、平安吉祥。随即将社会各界裱糊的河灯供于神禹位前。当夜幕降临,万千烟花爆竹装点天幕,礼炮轰鸣掀起黄河浪,民间八音班子悠长的唢呐声撩开放河灯的序幕,乐班簇拥着河灯会首,高擎火把、抬着365盏河灯登上舟船,365盏河灯象征一年365天天天平安。船驶向上游一里的急流中心,抛锚停立。顿时,鼓乐震天,锣声齐鸣,在震耳掀天的鼓乐声中,船工开始放河灯,第一盏灯为龙灯,龙灯下水后,顺着水流向下游漂去,接着一盏盏象征着永生的河灯按一定间隔点燃依次下水。有:观音灯、荷花灯、元宝灯、白菜灯、西瓜灯、孙悟空灯、猪八戒灯、财神灯、......漂漂蔼蔼明明灭灭,点点连成一线,成群结队向前飘移。水中的河灯越来越多,一片星光,远远望去像一条披着彩练的巨龙。 沿河两岸人声鼎沸、观者如潮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红彤彤的灯光映衬着人们兴奋快乐的脸庞,大人们在许愿,小孩子手舞足蹈,老人们在默念亲人的名字,所有人都将幸福、美满、发财、平安的祝福寄托在灯火闪动之中。正可谓:盏盏河灯放出三省不夜天,一衣带水共度万民狂欢节。

      悠悠河灯,漫漫人生。西口河灯会带着我们先辈美好的祝愿流传自今,留给人们祝福,留给人们平安,带给人们欢欣,带给人们鼓舞。它是禹文化、鬼神文化和走西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河曲人民祭祖寻根、祈求幸福平安、和谐美满富庶的特有文化形式。盏盏河灯呈送吉祥,寄托着人们渴望天天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景。传承着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近年来它与河曲商贸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成为黄河岸畔特有的文化盛会。


    渐行渐远的古渡西口,当年的哥哥从这里舍弃家园 、别离妹妹,天涯有路不回头,不知你要走向哪里?



       漂漂蔼蔼明明灭灭,点点连成一线,成群结队向前飘移的河灯。



    悠悠河灯,漫漫人生...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