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山西河曲鄔姓渊源考--祖先堂考察记

    信息发布者:海红果
    2017-06-12 16:43:45   转载

       汉字鄔的含义:据《说文解字》鄔左边烏为鄔氏图腾,烏是象形文字,含义是“烏,孝鸟也,谓其反哺。(古人曰乌雏反哺,羊羔跪乳)。神鸟也,是图腾象征,古人认为日中有烏鸟,月中有玉兔。(并非指乌鸦,后人谬传。据科学考证,乌鸦并不反哺其母。)右边双耳古体为邑,即古代周王朝封地(邬氏先祖受封于鄔,故得名)是有爵位之贵族士大夫。邑,指春秋时的封地,“凡封地人称曰大国,自称曰蔽邑”。



       邬氏堂号为“太原堂”春秋以前的邬姓家族,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后来到了战国秦、汉统一时期,有一部分邬氏子孙迁居到河南许昌,禹县一带落户。在山西的人家便世代相袭“太原堂”在河南的人家也有沿用“颖川堂”五胡乱华、金兵南下等时期,为避祸战乱,鄔氏南下长江--珠江流域的浙江、广东、江西、福建“侨置州郡”,成为遍布江南的客家人,人才辈出,发扬光大,在浙、粤、赣、湘、渝、沪、川等地都建有鄔姓祠堂。北方的鄔姓从河南、山西向内蒙古、东三省、陕甘宁甚至新疆等地繁衍生息。


       当时在当地考证到了六甲和八甲的“云”及一些文字以及口传资料,其中大部分人都说到以前走西口时当地有较多的邬姓人去了内蒙(去绥远省走西口)。当时万里长城以南称口里,长城外称西口外(今内蒙古)。目前居住当地的分为3支:四甲、六甲和八甲(其中流传四六不分家的传说)。根据当时在五花城找到的“云’(一种谱堞)分析,上面记录的历代祖先备份看来,基本最早的年代和口传相符;再至常家墕的鄔姓祖先堂宗祠考察,邬氏宗祠的建筑年代也在明朝时期。

       

       河曲口音把“荣”念成“云”,即族谱。

       

       在内蒙古呼和浩、包头、后套等众多的宗亲,经过多处的走访考证,更在萨拉旗党三尧找到了填补五花城资料空白的四甲的“云”!

            

       现在对山西河曲一支邬姓(包括去内蒙古的)有了基本的线索:明洪武2年(即1369年朱元璋执政第二年)自河南偃师,一户邬姓兄弟三人中的二兄弟,应当时朝廷的起户举家迁往山西屯垦戍边修建、守卫万里长城(当时北元蒙古族虽然退守北方草原,但不甘心失败经常南下侵扰)最早到河曲的邬姓居住于河曲东南的常家墕(建于北宋的一个军事驻防地)这个地方,旧称常家寨。 

      

       在常家墕生活繁衍了多年,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当地水源匮乏,逐步有邬姓家人逐年地向外向附近有水的田地好的地方迁移;经过多年的迁移,现在常家墕老地方已经无人生活(以前只有一对70多岁的邬家沙梁老夫妻在看守祠堂,20156我去时已彻底无人居住。土山高万仞,羊肠小道,交通不便。正在修盘山道,发展旅游业?)。   鄔姓目前在河曲居住的大都生活在五花城、邬家沙梁、沙畔村、小埝墕等地!目前在当地大约还有一万多邬姓人生活。

     

       如今“祖先堂”三个字仍在门楣常家鄢500多年古柏挺拔屹立石碑被五华城拿走2005年修了祠堂。河曲“邬家祠堂”在上南沟村西偏南约五里许,小地名“常家焉”,此祠堂据说是河曲较早的祠堂;现在此村已无人居住,祠堂破败已近五六十年。村内土路被雨水冲涮无法通行。祠堂位于村东高地,地势平坦有靠有照,此区域留存有古戏台、龙王庙、寨门、打谷场等;祠堂(祖先堂)为单独院落,内部陈列物已荡然无存。

      

       据邬姓人反馈:此祠堂建于明朝中期,他们祖先在明朝出过武将和在南方做官的回来修建的。“祖先堂”院内有两颗古柏郁郁葱葱,供奉祖先牌位的正殿已坍塌,仅留有正面门窗,看着令人惋惜,邬家族人如果见了恐怕更加心痛。古石碑被五华城鄔姓拿去2005年修了祠堂。寨门上书 “皇图永固”(砖雕)、进入寨楼只有一条十分狭窄的通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戏楼镶有“歌神功”“酬圣德”“恪献声容”等大字木牌匾牌匾。   


       在河曲流传的走西口的传说,邬姓迁往内蒙的人口经过略考,据考是分为这么几个时 期迁移的:

     

       1. 晋商发达时期:河曲在以前是一个较大的水路码头,内蒙古地区的很多物资都可以直接经过水路用船放到这里;商人的物资又可以从这里渡黄河向内蒙各地进入。最早到内蒙古就是生活在包头附近。

     

       2. 清咸丰、道光、清末走西口:在清道光10年山西河曲地方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二人台《走西口》即反映了咸丰、道光时荒旱交加、官税地租沉重,被迫坐船(从西口古渡)过黄河走西口到绥远省(今内蒙古中部河套)谋生。这个时期的定居在麻花尧87岁的邬志贤老人口述中可以推算时间的准确:道光10年距离现在162年。晚清时蒙旗“放垦”、水利好、土地多、当地牧民容易打交道等,便于开荒农作,这是当地迁移出去人口最多的时期。这部分人口当时流到内蒙古的准旗、托县、萨拉旗,后套即巴彦淖尔的五原临河陝坝等地(现还有较多的鄔姓人口在当地居住)。

           

        中央电视台--1电视剧《王土地》即反映此背景,清政府“放垦”王同春买地修渠,开发后套五原、多雇佣走西口民工开渠种地。

            

        主要是战争时期,比如日本人对河曲等地的轰炸,致使许多老百姓为避免战火而离开家园,邬庭芳--傅作义的部下,当时有很多的山西人随傅作义的军队屯垦到了内蒙后套。抗日战争时,归绥(今呼和浩特)陷落后,绥远省的首府迁徙到后套的陝坝(今杭锦后旗旗府)所在地,傅作义领导了绥西抗战(五原大捷)迫使日寇退出后套地区,傅作义创办了奋斗中学。在塔尔湖镇建立了晏江县;  今天五原县复兴镇当时地名叫邬家地,为五华城鄔姓(河曲口音读邬jie地);今天整个河套地区的戏剧都是晋剧、二人台,打上了山西晋北文化的烙印,又和当地蒙古族的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套文化(蒙汉交融、农耕--游牧二合一)。

      

       整个山西目前只是发现河曲这个邬氏的支系,在河曲、内蒙古都流传当地邬姓分支的传说主要分三份崇陵都四甲、崇陵都六甲和崇陵都八甲,只是知道四六甲不分家、不通婚。包括内蒙古众多宗亲都是一样的传说。“都”与“甲”全部都是明清时期的一种户籍制度。当时河曲地方分为三都后来分为五都,我们邬姓在当地居住的地方“五华城”为崇凝都所管辖范围内;故都为崇凝都几甲就较容易理解了。

      

       目前还有没有探访明白的就是根据传说河曲当地邬氏为明洪武二年,自河南偃师迁往山西的;河南的这个上源到现在还没有联系上。在当地传说当时(洪武二年)因为移民的需要,邬姓兄弟三户有二户迁往山西,在河南当地还有一兄弟;故有四六甲两家不分家之说。这个传说在河曲、内蒙较为普遍,根据考到的“云”两甲之间亦多象仿;始祖名称上看来基本如出一支。当时分开时候还有刻下的弥乐佛的佛像为据!八“甲”应该是在稍后的时期移民过来的。目前多方的找寻,还没有河南的宗谱或有流传与山西河曲宗源类似的!(口传江西寻邬县-河南偃师-山西河曲-)是否可信?这个同样是今后考证的重点。

      

       关于四、  、八 “甲”的这个甲,是当时的一种户籍制;详细可以参考明清时期的地方志;这里附上河曲地方志中的图片,从中可以看出崇凝都-都、甲-的记载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姓》中认为鄔姓是一个很纯粹的汉族姓氏,即很少有外族加入。他认为古代鄢陵之战即鄔陵之地,鄔与鄢通假。鄔姓全国64万人,占汉族人口的006﹪,浙江、广东、江西、山西、四川、沪、渝、河南、湖南、江苏、内蒙古河套、东三省、陕北分布最多。

       

       另有一说(参考)乌桓民族所汉化形成的乌氏,后有加邑偏旁而称  氏者,皆归融于汉族乌氏、邬氏大家庭,其的正确的姓氏读音皆作wū(),是为著名的冀北乌氏、湘赣邬氏。史载,汉代王莽时期杨雄曾改鄔姓为鄡,东晋时皇帝下诏给工部大臣鄔奭恢复鄔姓。

         

       历史上鄔姓的两个起源曾有鄔与鄡俩家不予合谱之争。孔庙72贤人鄔单又记载为鄡单。


       今蒙古族(乌良哈)、土家族、满族也有姓邬的,取名为同音字邬、乌、吴、武、伍;

       

       土家族为赐姓。当时历史条件下,被迫改用汉姓或赐姓,与汉族鄔姓渊源无关。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